小時候我很喜歡去party,出去玩會有目的或隨意地社交,認識了很多人。那些人動不動頭銜很厲害、動不動開著法拉利,動不動揮金如土。每次回家後,我持續關注這些人的動態,心生不少羨慕。
多年後的現在,我看到這些人,炫耀的狀態、與東西還是大同小異。多年後的現在,看著各種社群網路男女充斥著頂級酒店與炫富手法,才發現,不是我長大了,而是過去的我不知道,世界這麼大。
去年某天,我難過地對著我到新加坡遇到的第一個投資人,也是貴人之一的 D先生說,我覺得很失敗,當年去新加坡的第一年,期望自己30歲能買一台賓利,結果現在在新加坡連台Porshe都買不起。
他身價已經是上億新幣的上市公司老闆,回答我說:「我也只開著Porche,你在說什麼?」言下之意,就是告訴我,當你的人生階段與目標只能用顯性的東西去標註,那你實際上真有什麼能耐嗎?我們那時候,正在沒有冷氣的小販中心,吃著海南雞飯。
前幾天,見了北京一個老朋友,他以前創業的公司,被馬雲買下了,現在身價也極致驚人,他開著一台超級破舊的Toyota來接我去吃飯。今天,我一個很好的閨蜜,她不到28歲,自己在台北擁有的房地產,超過幾億台幣,但我看著她在IG上週末打卡旅遊的飯店,是台幣三千塊不到的度假村。
不認識我的人,或只是無心亂看這篇文章的人,想必至此會覺得這個人煩不煩,一直億來億去,錢錢錢。但就因為多數的中產階級,沒有機會跟真正頂層的人有交集,所以很少能親眼經歷與目睹到上層的有錢人與頂層菁英消費的慣性。
就容易迷失在各種社群網妹的炫富,天天看著別人進而鄙視著自己。更可怕的是,看著這些,而去仇富,但你卻不知道你仇的不是富,是自己的無知。真切的目睹這些層級的人以後,就會發現,這些人的消費模式,事實上你是看不太到的,是因為它們通常都是隱性的。
他們會花很多的錢去購買別人的時間,幫他們完成更多的理想 ; 花很多的錢去投資能保值的資產上,因為他們看得到未來潛在的成長 ; 花更多資本在慈善、教育、興趣、健康、環保、時事上,藉由累積個人影響力產生整合性能量。
那種心靈上的無盡滿足,多數是從instagram上看不到的,要親自沾染到他們的生活,才能體會到。我們很容易以外顯價值評斷他人,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或事情往往是隱性的,學習如何不被外在環境迷惑,去清楚辨識真正對自己人生有價值的事情或東西,有錢人是外面的人給他們的標籤,他們只是更清楚價值在哪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