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不安於當個平凡的記帳士,憑著一雙觀察力敏銳的眼睛,搖身成週一三五是記帳士,週二四是講師兼數據專家,週末是管理策略作家。
透過36個街頭巷尾的故事,他傳授你如何換個腦袋看世界,開發出自己特有的營生基本功!36個寓意深遠的職場小故事,提供不同立場或角度的思考,讓你不必刻意練習,就能有效化解管理、行銷、策略等經營難題,打造個人優勢並獲得最大收益。
真槍實彈的幹活跟出一張嘴,完全是兩回事 「E04!叫你去幹活,活沒幹完就給恁爸去放風,很罩是不是?」這一段粗魯又兇悍的喝斥,是一位工頭老闆,對一些不到二十歲小弟的員工訓話內容,對我這個平常不太出口成髒、用大吼來溝通的人來說,在旁邊聽起來其實還真有點不習慣。
但工頭老闆卻說:「這些到工地打工的年輕人,愛講義氣不愛講和氣,喜歡用髒話問候彼此,還一個比一個痞,你不兇一點用髒話溝通,還真不一定叫得動,習慣就好。」似乎有些道理,原來我們過去所熟知的那些管理及激勵理論,在這裡不一定管用。
工頭老闆又反問我:「你們做顧問的,能寫出那麼多管理學、行銷學及商業個案,如果找你坐我這個位置管公司,公司應該可以快速成長吧?」「這家公司八成會倒吧。」我不假思索地給出這個答案,為什麼?因為真槍實彈的幹活,跟在旁邊出一張嘴,可完全是兩回事啊!
會寫會講,只證明了你有一定的知識及獨立思考的能力,但要管一家公司可不只需要這項技能,而且我也不懂土木、不懂建築,更沒辦法像工頭老闆那樣,用髒話及多字經與人溝通。這麼說來,光說不練的顧問提供的意見不就沒有參考價值了嗎?那也不一定,或許可以借歷史遊戲《三國志》來解讀。
職場上的統率、武力、智力、政治、魅力 《三國志》是一套不少六七年級都玩過的電腦遊戲,以三國時代的歷史背景為主軸,而人物才能的優劣,取決於各項設定好的素質,如「統率、武力、智力、政治、魅力」。其實這五項數值,正反映了我們在職場上的各項能力。
「統率」就是帶兵打仗的能力,在三國時代的代表人物是亂世梟雄曹操,這項能力類似職場上的管理能力,公司的專業經理人特別需要這項能力。
「武力」就是單兵作戰的能力,在三國時代的代表人物是無雙之勇的呂布,這項能力類似現在職場上,各個不同位置中所需要的專業力。
「智力」就是策畫謀略的能力,在三國時代的代表人物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,這項能力類似職場上的知識及獨立思考力,顧問、幕僚角色相對需要這項能力。
「政治」就是內政治國的能力,在三國時代的代表人物是王佐之才的荀彧,類似職場上的行政效率,秘書、助理,相對需要這項能力。
「魅力」就是個人服眾的能力,在三國時代的代表人物是仁義兼備的劉備,類似職場上對於他人的吸引力及說服力,老闆、業務相對需要這項能力。在職場上,顯少有人是能夠五項全能的,而事實上比起樣樣通、樣樣鬆的人,確實掌握自己位置上所需要核心競爭力更重要。
好軍師通常鮮少是個好將軍 以工頭來說的話,他的施工專業就是「武力」,監工發號施令要靠「統率」,讓小弟服氣要靠「魅力」,但即使如此,再傑出的工頭也鮮少能五項全能,所以如果他不擅長「政治」及「智力」的工作,請一個秘書及顧問,就能彌補這兩點的不足。
當然,在現實世界,其實一個人的各項能力是很難像遊戲這樣,如此清楚具體的量化及被評分的,但我們仍可以試著在心中琢磨打一下分數,作為我們達到適才適所目標的參考依據。所以「懂管理」跟「會管理」是兩回事,有「智力」的軍師幕僚或許懂管理,能給出一些不錯的建議。
但不一定會管理,因為實際率兵出征時,還是需要有「武力」及「統率力」的將軍來親征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可不能在戰場上跟人兵戎相見,無雙之勇的呂布也不能在千里之處運籌帷幄。仁義兼備又有魅力的劉備,天生就是當老闆的料,但其實他騎馬打仗的能力一般般。
要知道,策略管理大師麥克˙波特在二十六歲就當上哈佛商學院教授,此時的他根本沒有任何實戰管理經驗,但他提出的五力分析、競爭策略、價值鏈、鑽石理論,卻被每個經理人奉為圭臬。正因為不同的位置及角色,所需的能力往往不盡相同,就算擁有不錯的知識及思考力,但做事時還是需要一些專業及幹勁。所以,好教練通常鮮少是個好球員,好軍師更鮮少是個好將軍。
超越表象的思維,創造大利多 每一個工作崗位所需的能力都不盡相同,搞清楚每個人的長處,再弄清楚每個位置所需的能力,才能發揮每個人及每個位置的最大價值。愛因斯坦曾說:「每個人都有天才,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,去衡量一條魚,他終其一生都會像個笨蛋。」如果不能適才適所,一個人的價值將會大打折扣。
達成目標才是真贏!律師致力敗仗及避戰的啟示 「有沒有認識厲害的律師?像王牌大律師那樣勝訴率高,每次都打勝仗的那一種?」前不久一位親友與鄰居有些房子違章的問題要處理,但是公說公有理、婆說婆有理,一直都喬不隴,看來似乎得走上法院了,於是就四處詢問朋友,希望找到一位擅打勝仗的律師。
談到打勝仗,自然就想到律師的「勝訴率」。勝訴通常指律師代理的當事人訴求,在訴訟過程得到支持。例如,與鄰居的違章糾紛,告到鄰居拆除違建;與政府的稅務訴訟,達到免稅或減稅的目標。換言之,勝訴率就代表了「贏」,很重要,不是嗎?不過,有位律師朋友卻分享了一個不同的觀點,他說:「擅打勝仗的律師,不如擅打敗仗及避戰的律師。」這是在說什麼鬼啊?
「輸」才是「贏」的官司? 律師朋友跟我們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。有一位老婦人,孤苦無依單身一人,隨著年紀越來越大,身體大大小小的毛病不斷,已經難以負擔粗重的工作,因此希望申請相關的低收入戶補助。然而即使她名下沒有什麼財產,她的申請卻一直無法通過。為什麼?因為經過相關單位的調查,她有一位具工作能力且已受雇的女兒,在法理上這個女兒應該有扶養老婦人之責,因此老婦人不符申請相關補助的資格。
這到底怎麼一回事?原來,這位老婦人年輕時有過一段婚姻,與前夫有了這個女兒,由於前夫不負責任拋妻棄子,讓她成了單親媽媽,當時她既無經濟能力,又沒有足夠的信心去扶養自己的孩子長大,就將孩子寄託給遠房親戚。所以,事實上老婦人根本沒有扶養自己女兒長大之實,然而在法律上,長大成人後的女兒,卻有扶養老媽媽之責……
老婦人很清楚,自己沒有臉、也沒有權利要求女兒盡孝道,更不想造成女兒生活上的困擾,然而自己又迫切需要這份補助,該怎麼辦呢?「我幫妳打一場敗仗!」律師朋友了解老婦人的情況後,開口願意幫忙。什麼叫打一場敗仗?就是律師接受委託,幫老婦人告親生女兒「請求扶養」。
這是哪一招?不是說老婦人沒臉要求女兒盡孝道嗎?沒錯。當訴訟進入法院程序後,法官開始詢問老婦人是否盡了扶養責任時,必須如實地坦白自己年輕時的失責,最後,老婦人告女兒「請求扶養」的訴訟敗訴了,通過法院認證,女兒從此在法理上不再有扶養老婦人的義務。
換言之,這是一場以「敗訴」為目標的訴訟,這場敗仗,一來卸下了女兒的責任,二來老婦人也符合了低收入戶的申請資格。數字上是敗仗,實質上卻是不折不扣的勝仗。若單單從勝訴率來看,打這場「不能贏」的官司,對律師的勝訴率還真是沒有助益,但不得不說,願意拋下那些名目上的數字,真正幫助委託人解決問題的律師,才是個好律師,不是嗎?
問題解決的重點不在贏或輸,而是要達成目的 「數字」的形成,背後一定有其特別的意義,但絕非越高越好,越低就越差。在找律師及訴訟案件時,當事人總是會關心這場官司能不能贏,也就跟著會關心起律師的勝訴率到底高不高了。不過很多時候,勝訴率真的不能代表一個律師好不好,適不適合自己的案子。
事實上不少律師甚至喜歡建議當事人,能不走訴訟就不要訴訟,因為當進入到訴訟程序後,通常已經不是誰輸誰贏的問題,而是面對繁瑣又煩人的官司,勢必得付出一定的代價,最後失去的往往比得到的更多。老是要興訟,老是講究輸贏的人,通常最後反而是輸家。
面對問題最好的方式,是要以問題解決為中心,以目標導向來思考,先想清楚自己最想要什麼。而這個目標最好要具體的(Specific)、可衡量(Measurable)、可達成(Attainable)、相關的(Relevant)、有時限(Time-Based)。
要完成目標,絕不能盲目低頭前進,得先知道方向在哪兒,再保持彈性予以修正,去思考我們該如何去完成目標,重點不是贏或輸,而是能不能達到我們所想要的目的。孫子兵法:「故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,為不得已。」一定要打勝仗嗎?或許有的時候,擅打敗仗及避戰的律師,才是我們真正所需。
超越表象的思考,創造大利多 想要完成任何的目標,都需要有策略思維,努力很重要,但如果只懂埋頭苦幹,悶著頭往前衝,只要方向錯了,通常就是白忙一場,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,結果反而沒辦法完成原先的目標。所以記得擬定策略時,別太在乎贏到的「面子」,多想想能確實得到的「裡子」。